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附英文)(已废止)

时间:2024-06-16 04:50:5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2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附英文)(已废止)

卫生部 公安部/国家教育委员会等


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附英文)

1988年1月14日,卫生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教委/国家旅游局/中国民航/外国专家局

第一条 为预防艾滋病从国外传入或者在我国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艾滋病监测管理的对象是:
(一)艾滋病病人;
(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三)疑似艾滋病病人及与第(一)项、第(二)项所指人员有密切接触者;
(四)被艾滋病病毒污染或可能造成艾滋病传播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毒株、生物组织、动物及其他物品。
第三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主管辖区内的艾滋病监测管理工作。
公安、外事、海关、旅游、教育、航空、铁路、交通等有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采取措施,防止艾滋病传播。
第四条 所有入境人员在入境时,必须如实填写健康申明卡,并交国境卫生检疫机关查验。
第五条 来中国定居或居留一年(或来华留学一学年)以上的外国人,在申请入境签证时,须交验所在国公立医院或经过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的私立医院的艾滋病血清学检查证明,并经中国驻外使、领馆认证,证明自签发之日起六个月内有效。
由于条件限制,未在本国进行艾滋病血清学检查的外国人,须在入境后二十天内到指定的卫生专业机构接受检查。
第六条 属本规定第二条第(一)项、第(二)项所指的外国人不准入境。
属本规定不准入境但已到达我国国境口岸的外国人,应当随原交通工具或所在国交通工具尽快离境,必要时由我民航、铁路、交通部门安排其离境,离境前由国境卫生检疫机关采取隔离措施。
第七条 外国人在中国居留期间,如被发现属本规定第二条第(一)项、第(二)项所指人员,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可提请公安部门令其立即出境。
第八条 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和在国外居留一年以上的中国公民(含在外国轮船上工作的中国海员),回国定居或居留一年以上的,须在回国后二个月内到指定的卫生专业机构接受检查。
第九条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从国外进口或带入本规定第二条第(四)项所指物品,如确需进口,须报经卫生部审查批准。
第十条 艾滋病的毒株由卫生部指定的单位保存、使用,未经卫生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在国内交换、传递和使用。
第十一条 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监测。
禁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献人体组织、器官、血液和精液。
第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一)疫情收集、整理、分析;
(二)重点人群的血清学检查;
(三)流行病学因素调查、分析。
第十三条 进行艾滋病血清学检查,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其他治疗器材应严格消毒,杜绝医源性感染。
第十四条 艾滋病为国家规定的报告传染病。
第十五条 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有可能传播艾滋病者,应立即送卫生部门进行艾滋病检查。
第十六条 医疗单位要密切注意就诊病人,发现疑似艾滋病病人,应当立即诊断、报告和处理。
第十七条 从事预防、医疗和保健工作的人员确诊或疑诊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后,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卫生防疫机构在接到报告后,于十二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
其他人员发现疑似艾滋病病人,就近向预防、医疗和保健机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延迟疫情上报。
第十八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在接受卫生行政部门派出人员的调查时,有义务提供关于艾滋病发生、传播、转归等方面的情况和资料,并保证情况的真实与完整。
第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上报的疫情应当立即进行核实,上报材料必须附有经指定的卫生专业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
第二十条 全国艾滋病疫情由卫生部公布。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不得将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有关情况公布或传播。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执行卫生部门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第二十三条 卫生、医疗和保健机构发现本规定第二条第(一)项所指人员时,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送其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治疗。
第二十四条 卫生、医疗和保健机构发现本规定第二条第(二)项、第(三)项所指人员时,应当根据预防的需要,对其实施以下部分或全部措施:
(一)留验;
(二)限制活动范围;
(三)医学观察;
(四)定期或不定期访视。
第二十五条 艾滋病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尸体必须就地火化。
第二十六条 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所接触过可能造成污染的用品和环境,卫生防疫机构应监督指导有关单位或个人进行消毒,必要时由卫生防疫机构实施消毒。
第二十七条 卫生、医疗和保健机构实施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措施时,公安等有关部门应给予协助。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五十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并强制采取预防、治疗和消毒措施:
(一)隐瞒病情不申报,逃避查验的;
(二)已知系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有传播艾滋病行为的;
(三)瞒报携带本规定第二条第(四)项物品入境的;
(四)拒绝执行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所采取的措施的。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引起艾滋病传播,或者有引起艾滋病传播严重危险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用语的含义:
(一)“艾滋病”是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二)“艾滋病病人”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临床上出现条件性感染或恶性肿瘤者;
(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无症状或尚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人者;
(四)“外国人”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规定,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第三十一条 实施预防、治疗、检查措施时,按规定收取费用。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PROVISIONS FOR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AIDS

e State Bureau of Foreign Expert Affairs on January 14, 1988)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PROVISIONS FOR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AIDS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n December 26, 1987, and promul-
gated jointly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the 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and the State Bureau of Foreign Expert Affairs on January 14, 1988)
Article 1
These Provisions are formulated in order to prevent AIDS from entering,
occurring and spreading in China so as to safeguard the health of the
Chinese people.
Article 2
The objects subject to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AIDS as defined in
these provisions are:
(1) victims of AIDS;
(2) carriers of the AIDS virus;
(3) suspects of AIDS and those who have close contact with persons as
defined in Items (1) and (2) of this Article;
(4) blood, hemoproducts, toxicostrain, biological tissue, animals and
other articles that have been contaminated by the AIDS virus or may cause
the spreading of AIDS.
Article 3
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shall be in charge of
AID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jurisdiction.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foreign affairs offices, Customs
establishments, tourist agencies, education departments, aviation, railway
and other transportation units as well as all the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shall help 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n taking precautionary measures against the spread of AIDS.
Article 4
Upon arrival, any passenger who enters China shall fill in a health
declaration card truthfully, and submit it to the health quarantine organ
for inspection.
Article 5
When applying for entry visa, any foreign national who plans to settle
down in China or stay (or study) in China for one year or longer is
required to furnish the AIDS Serological Examination Certificate issued by
a public hospital or by a private hospital notarized by the notary office
in the country of origin and the said certificate must be authenticated by
the Chinese Embassy or consulate in that country. The certificate shall
remain valid for six months as of the date of issue.
Foreign nationals who fail to undergo AIDS serological examination in
their home countries for lack of necessary conditions, must go to a
designated professional health organ for the examination within 20 days
after entry.
Article 6
Those foreign nationals who belong to the categories as defined in Items
(1) and (2) of Article 2 in these Provisions shall be barred from entering
China.
Those who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China but have already arrived at a
China border port, must leave the border as soon as possible by the same
means of transport or a means of transport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y
reside. If necessary, China civil air, railways or other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s shall make arrangements for their departure. Before they leave
the border, they must be placed in isolation by the health quarantine
organ at the border port.
Article 7
Any foreign nationals who stay in China and are found to be objects as
defined in Items (1) and (2) of article 2 in these Provisions, the local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may request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to
order them to leave China without delay.
Article 8
Chinese citizens who have settled down abroad or have stayed abroad for
over one year (including those Chinese seamen working on foreign vessels)
and who intend to resettle down in China or stay in China for over one
year are required to go to a designated professional health organ for
physical check up within two months after they return to China.
Article 9
All units and persons are strictly prohibited from importing or carrying
in any articles as defined in Item (4) of Article 2 in these Provisions.
In the case of necessity, an application must be made to th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rticle 10
The AIDS virus strain shall be kept and used by the units designated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Without permission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no unit or person shall be allowed to exchange, pass on or
use the virus strain within China.
Article 11
Blood and hemoproducts must undergo AIDS antibody virus monitoring.
Carriers of AIDS virus are forbidden to donate their tissue, organs, blood
and seminal fluid.
Article 12
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n all the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ll
organize the monitoring of AIDS. The monitoring work shall mainly cover
the following fields:
(1) collecting,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information of AIDS incidence;
(2) carrying out serological examination among the target groups of
people;
(3) making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factors.
Article 13
When conducting AIDS serological examination, any syringe used must be
disposable. Other medical equipment must be thoroughly disinfected so as
to guard against iatrogenic infection.
Article 14
As prescribed by the State, AIDS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that must be
reported.
Article 15
When carrying out their official duties, if the civil administration
organ,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and the judicial organs find any persons
susceptible to the spread of AIDS, they must be sent right away to the
health department to undergo AIDS examination.
Article 16
Medical units must keep close watch for AIDS cases among the visiting
patients. If any suspect of AIDS is found, the case must be diagnosed,
treated and reported without delay.
Article 17
Medical workers or health worker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r medical
treatment shall, after making a definite diagnosis of an AIDS case or
deciding on a case of AIDS suspect or a case of AIDS carrier, immediately
report the case to the local health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organ. The
latter must report the case to 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t a
higher level within twelve hours.
If any other people find any suspect of AIDS, it is required that they
report the case immediately to the local prevention, medical or health
organ.
No unit or person may conceal the case from or delay the report of the
case to the organs concerned.
Article 18
When a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sends its officers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of AIDS, the units or persons concerned are duty-bound to
provid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occurrence, spreading, metastasis
of the disease and guarantee that the information is true and complete.
Article 19
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must verify the reported information
without delay. The material reported must include a diagnosis issued by a
designated professional health organ.
Article 20
The nationwide information about AIDS incidence shall be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Article 21
No unit or person may discriminate against AIDS victims, AIDS virus
carriers or their relatives. No information about the victims such as
their names, addresses, etc. shall be made public.
Article 22
Every unit or person must follow th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taken by the
health department for the purpose of preventing and checking the incidence
of AIDS.
Article 23
When a hygiene organ, medical treatment organ or health organ has found a
person who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eople defined in Item (1) of
Article 2 of these Provisions, it must place the person in isolation and
send him/her to a hospital designated by 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medical treatment.
Article 24
When a hygiene organ, medical treatment organ or health organ has found a
person who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eople defined in Item (2) or (3) of
Article 2 of these Provisions, some or all of the following measures must
be taken according to the prevention requirements:
(1) detention for physical check up;
(2) restriction on movement;
(3) medical observation;
(4) regular or irregular medical visits.
Article 25
The dead body of an AIDS victim or an AIDS virus carrier must be cremated
locally.
Article 26
The units or individuals concerned shall, under the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of the health and prevention organ, exercise disinfection to the
secretion, excretion of AIDS victims or AIDS virus carriers, and the
articles and places, which they hav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and which
might have been contaminated. If necessary, the disinfection shall be
conducted by the health and prevention organ itself.
Article 27
When the hygiene, medical treatment or health organs perform their duties
as stipulated in Articles 23 and 24 of these Provisions,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nd other units concerned shall offer assistance.
Article 28
Any unit or person that has committed any one of the following acts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shall be punished by 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in the form of a fine of no less than RMB 50 and no more than
RMB 3,000 and shall be forced to take precaution, treatment and
disinfection measures:
(1) conceal the case of AIDS and evade examination;
(2) spread AIDS with awareness that there exist AIDS cases or AIDS virus
carriers;
(3) withhold from declaring articles brought in at the time of entry as
defined in Item (4) of Article 2 of these Provisions;
(4) refuse to carry out the precau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the
spread of AIDS as defined in Articles 23, 24, 25 and 26 of these
Provisions.
Article 29
For any violation of these Provisions that has resulted in the spread of
AIDS or the danger of spreading AIDS,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shall be
investigated by the judicial organs according to law.
Article 30
For the purpose of these Provisions, the definitions of the following
terms are:
(1) "AIDS" means acquired immunity deficiency syndrome.
(2) "AIDS victim" means a person whose reaction to AIDS virus antibody is
positive and clinically a conditioned infection or malignant tumour is
diagnosed.
(3) "AIDS virus carrier" means a person whose reaction to AIDS virus
antibody is positive but with no symptoms of AIDS or without enough
symptoms to be diagnosed as AIDS victim.
(4) "foreign national" means a person who does not have Chinese
nationality as defined in "The National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ticle 31
A fee shall be charged, according to relevant regulations, for the service
of taking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giving medical treatment or examination.
Article 32
The right to interpret these Provisions resides in the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
Article 33
These Provisions shall go into effect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测绘统计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测绘局


测绘统计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关于印发《测绘统计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测办字[200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主管部门,各直属单位,局管理信息中心、机关服务中心、社团办、机关各司室:

现将《测绘统计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国家测绘局

二00一年二月一日


测绘统计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测绘统计工作管理,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工作在测绘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以及《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测绘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开展测绘统计调查、进行测绘统计分析,提供测绘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施统计监督。

第三条 测绘统计内容包括:测绘生产统计、测绘资料库存及提供情况统计、馆藏测绘科技档案情况统计、公开版地图和图书出版情况统计、测绘科技研究统计、测绘技术标准统计、人员和劳动工资统计、专业人才管理统计、财务统计、基本建设及设备统计、房地产及住宅统计、固定资产统计、测量标志保护统计、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情况统计、测绘行业领证单位情况及任务登记和汇交情况统计、国际交流与合作统计、职工教育培训统计等。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测绘局直属单位和省级测绘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以及国家测绘局机关各司(室)的统计管理工作。

第二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五条 测绘统计工作实行国家测绘局统一领导,国家测绘局、国家测绘局直属单位和省级测绘主管部门分级负责的管理方式。

第六条 国家测绘局管理信息中心是国家测绘局部门统计机构,负责管理全局统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健全测绘统计指标体系,制定测绘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和完善测绘统计工作规章制度,负责制定测绘统计调查总体方案和统计调查项目备案、审批的报送工作;

(二)协调全局各项专业统计,负责全局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建立测绘统计调查项目库;

(三)负责综合统计年报的汇编,集中管理和对外发布统计数据;

(四)实时进行统计分析,扩展统计数据应用效能,提供统计咨询和决策信息服务;

(五)组织全局有关统计普查和专项统计调查,指导测绘行政和业务管理的专业统计调查;

(六)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的学习和宣传,实行统计监督,开展测绘统计工作执法检查;

(七)组织开展统计信息处理、传输技术和数据库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关业务培训。

第七条 国家测绘局各专业统计由各司(室)和统计受权单位负责,并应有专人承担相应的专业统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制定各自行政和业务管理范围内的专业统计调查方案,建立和完善专业统计管理规定;

(二)负责监督检查测绘系统内各有关单位对口业务部门的统计工作;

(三)根据业务管理需要,组织进行相关专项统计调查,依法执行由其它部门制定的统计调查任务;

(四)负责专业统计资料的管理以及专业年报、定期报的汇编,按期向部门统计机构提供统计资料;

(五)开展专业统计分析工作,为本部门领导提供信息服务;

(六)负责本专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八条 国家测绘局直属单位和省级测绘主管部门应确立测绘统计工作管理机构,确定单位统计负责人,并配备相应的专职统计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

(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拟定本单位统计工作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本单位统计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

(二)完成国家测绘局规定的各项统计任务,组织开展本单位的专项统计调查,管理本单位各业务部门的统计工作;

(三)负责本单位和本行政区域内持有《测绘资格证书》的测绘单位测绘统计资料的管理、汇总和上报;

(四)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对基层生产单位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统计咨询意见,实施统计监督;

(五)组织统计数据库建设及相关业务培训。

第九条 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有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权利。

第十条 未经统计调查项目批准机关同意,国家测绘局直属单位和省级测绘主管部门的统计人员不得修改统计调查项目指标涵义、调查范围、计算方法、分类标准、调查方式等。

第十一条 统计人员必须依法填报统计调查表,如实准确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统计数据报送实行各级领导分级负责,确保各级统计数据质量。

第十二条 国家测绘局直属单位和省级测绘主管部门要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统计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经专业岗位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十三条 统计人员可根据本人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和业绩,在测绘系统内评审相应的技术职称,也可按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的委托规定,参加地方统计主管部门组织的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评。

第十四条 统计人员要相对稳定,具有中级以上统计专业技术职务统计人员的调动,应征得上级统计机构的同意。统计岗位确需更换统计人员时,要做好统计工作的交接,保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

第十五条 各单位应保证统计工作必需的业务经费,为统计人员提供必备的工作条件,保障统计人员依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的职权。

第三章 统计调查管理

第十六条 专业统计分管各司(室)和统计受权单位制定或修改统计调查项目,应根据不同统计调查范围及调查方式,分别执行下列备案或审批程序:

(一)统计范围在测绘系统内专业统计调查项目(包括专业年报、定期报表制度、一次性统计调查项目)须经国家测绘局部门统计机构会签,办理核准、编发表号、备案登记后,报国家测绘局审批,并由国家测绘局部门统计机构报经国家统计局备案批复后,方可执行。

(二)统计范围在测绘系统外的统计调查项目,须经国家测绘局部门统计机构会签,报国家测绘局审定,并由国家测绘局部门统计机构报经国家统计局审批后,方可执行。

(三)系统内专项统计调查(主要指一次性普查),须经国家测绘局部门统计机构会签、核准、编发表号、备案后,方可执行。

第十七条 国家测绘局直属单位和省级测绘主管部门制定的统计调查项目须经本部门(单位)测绘统计管理机构备案批复后,方可执行。

第十八条 国家测绘局直属单位和省级测绘主管部门制定的统计调查项目不得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和国家测绘局制定的统计调查项目重复、冲突。

第十九条 各项统计调查项目报表须在右上角标明法定标识。法定标识包括: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机关/备案机关、批准文号/备案文号、有效期截止时间。

第二十条 发往基层统计单位的定期统计报表,必须严格限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调查频率。凡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一次性调查能取得统计数据的,不制发全面定期统计报表。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上述备案或审批程序下达的统计调查项目,或项目报表右上角无法定标识的,为非法统计调查项目,国家测绘局部门统计机构有权制止该项调查的实施,有关填报单位有权拒绝填报。



第四章 统计资料管理与公布

第二十二条 测绘综合统计资料由国家测绘局部门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各专业统计资料由专业统计分管各司(室)和统计受权单位负责管理;国家测绘局直属单位和省级测绘主管部门统计资料、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由各部门(单位)负责管理。

统计资料包括以纸质和磁介质为载体的统计图、表、统计报告、统计电讯、统计出版物等。

第二十三条 国家测绘局部门统计机构负责向国家统计局报送及向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测绘统计资料;专业统计分管各司(室)和统计受权单位确需对外提供和发布相关统计资料时,应提前在国家测绘局部门统计机构办理备案手续,并抄送有关统计资料;国家测绘局直属单位和省级测绘主管部门需对外提供和发布相关统计资料时,须在本部门(单位)测绘统计管理机构办理备案手续,并向上级统计机构抄报相关统计资料。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的审核、交接、报送、公布、档案等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 各级统计部门、统计人员对统计调查中获得的统计资料负有保密责任,并应根据统计资料的涉密等级,严格执行国家及部门的有关保密规定。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 国家测绘局直属单位和省级测绘主管部门应将统计工作纳入本部门(单位)的年度考核范畴,单位统计负责人及各级统计人员也应根据统计职责要求,严格年度人事考核。

第二十七条 对在统计工作中坚持依法统计、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国家测绘局将适时进行考核、评比和表彰活动。

第二十八条 违反国家及部门有关规定的,视其情节轻重,按干部管理权限,对单位负责人和统计人员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下列情节较重违法行为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一)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数额较大或占应报数额的份额较多的;

(二)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统计资料,两年内再次发生的;

(三)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被责令其改正而不改的;

(四)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或者屡次迟报统计资料,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

(五)在接受统计检查时,拒绝提供情况、提供虚假情况或转移、藏匿、销毁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的;

(六)使用暴力或威胁的方法阻挠、抗拒统计检查的;

(七)违反《统计法》有关保密规定的;

(八)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各部门(单位)应根据本规定,结合本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国家测绘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执行,1990年颁发的《测绘部门统计工作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

  (1996年12月5日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2002年3月29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根据2003年4月18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修正案》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7年3月30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市预算监督条例修正案》第三次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预算草案主要内容的初步审查
  第三章 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四章 预算变更的审查和批准
  第五章 决算的审查和批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预算的监督,规范预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市级预算、市级决算和市级预算变更的审查和批准,市总预算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市总预算草案及市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市级预算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市人民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市级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第四条 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市总预算和市级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市级预算的变更;审查和批准市级决算;撤销市人民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第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财经委员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承担审查预算草案、决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预算执行的有关工作。
  财经委员会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第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就预算、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必须研究处理并及时给予答复。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贯彻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预算和关于预算的决议;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支出;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预算的监督管理。
  市财政部门和市审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市级各部门进行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
  第八条 鼓励、支持和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违反预算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检举、揭发违反预算法律、法规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为检举、揭发者保密。
第二章 预算草案主要内容的初步审查
  第九条 市级各预算单位应当按照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部门预算应当综合预算内、外资金,编列到目。
  第十条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半月前,财经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对市财政部门提交的市级预算草案主要内容进行初步审查。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关机构负责人列席初步审查会议,参与市级预算草案主要内容的审查工作。
  市财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到会对市级预算草案主要内容进行说明,并回答询问。
  第十一条 财经委员会对市级预算草案主要内容进行初步审查,可以要求市人民政府发展计划、税务、统计等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并提供相应材料。
  财经委员会可以听取市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情况汇报。
  第十二条 市财政、发展计划、税务等部门应当在召开初步审查会议7日前,向财经委员会提供下列材料:
  (一)国务院、财政部关于编制预算的要求;
  (二)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安排的说明;
  (三)科目列到类、重要的列到款的预算表,政府性基金预算表;
  (四)市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草案;
  (五)本年度税收计划;
  (六)市级预算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安排情况;
  (七)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支出安排情况;
  (八)政府采购计划和市对区、县的转移支付方案;
  (九)市财政资金安排的主要建设项目;
  (十)初步审查需要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财经委员会对市级预算草案主要内容进行如下审查:
  (一)贯彻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的情况;
  (二)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贯彻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结构合理原则的情况;
  (三)预算收入的安排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适应的情况;
  (四)农业、教育、科技支出安排的情况;
  (五)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政府公共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的安排情况;
  (六)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在预算中的收支安排情况;
  (七)预备费设置情况;
  (八)为实现预算拟采取的措施;
  (九)其他重要问题。

  第十四条 在财经委员会对市级预算草案主要内容初步审查会议后15日内,市财政部门应当将采纳审查意见的情况书面向财经委员会报告。

  财经委员会将初步审查结果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以下简称主任会议)报告。

第三章 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第十五条 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市级预算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市财政部门负责。

  新预算年度开始后,在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前,市人民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度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批准预算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第十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市级预算后,市财政部门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批复市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市级预算单位应当自市财政部门批复本单位预算之日起15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

  市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将部门预算的批复情况向财经委员会报告。

  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市级预算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十七条 市人大常委会对市级预算执行情况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决议情况;

  (二)为实现预算采取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

  (三)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向市级预算单位批复预算的情况;

  (四)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管理情况;

  (五)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七)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八)预备费的使用情况;

  (九)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情况;

  (十)市级预算执行中的其他重要问题。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第三季度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市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季度终了后,向财经委员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按月提供预算收支报表等有关资料。财经委员会将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主任会议。

  财经委员会可以要求有关部门汇报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十九条 财经委员会或者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关机构根据主任会议的决定,对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可以组织听证会,查阅会计帐目等有关资料,并向主任会议报告调查结果。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调查结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调查结果作出相应决议。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协助、配合调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调查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十条 市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市人民政府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市人民政府应当责成市审计部门将日常审计发现的预算执行中的重要问题,及时向财经委员会通报。

  第二十一条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市人民政府责成市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专项审计结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第四章 预算变更的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二条 市级预算超收收入应当优先用于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重点项目和其他必要的支出。在市级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支出时,市人民政府应当编制预计超收收入使用方案,由市财政部门将编制预计超收收入使用方案的有关情况及时向财经委员会通报。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预计超收收入使用方案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

  第二十三条 预算执行中应当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市级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确需作出调剂的,必须经市财政部门同意。市级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的调减,必须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市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市人民政府必须依法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五条 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审查批准市级预算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市财政部门应当将市级预算调整的初步方案提交财经委员会初步审查。

第五章 决算的审查和批准

  第二十六条 预算年度终了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编制市级决算草案,于7月底前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10日前,向常委会提交市级决算草案、决算的报告和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二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市级决算草案应当如实反映预算执行的结果,根据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照预算数、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市审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部门决算的审签制度。

  第二十八条 对市级决算草案,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遵守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情况;

  (二)预算年度收支完成情况;

  (三)重点支出完成情况;

  (四)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完成情况;

  (五)预备费使用情况;

  (六)预算超收使用情况;

  (七)预算结余、结转情况;

  (八)预算外资金收支完成情况;

  (九)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第二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责成市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税务部门在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市级决算20日前,将决算草案、审计工作报告和税收完成情况报告提交财经委员会。

  财经委员会听取决算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和税收完成情况报告,对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市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税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到会对决算草案、审计工作报告和税收完成情况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说明,并回答询问。

  财经委员会可以就决算草案中的有关问题听取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

  第三十条 在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市级决算时,财经委员会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做决算草案的初步审查报告,供审议参考。

  第三十一条 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市级决算时,应当听取并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决算草案的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根据审议情况对市级决算作出决议,必要时,也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市人大常委会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第三十二条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如实反映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情况,内容应当包括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评价,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问题及审计部门的处理情况,以及对改进财政工作和部门财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市审计部门对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出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依法处理。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当年年底前将审计出的问题的处理结果书面报送市人大常委会。

  第三十三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自市级决算批准之日起20日内,批复市级各预算单位的部门决算,并及时将部门决算的批复情况向财经委员会报告。

  市人民政府应当自市级决算批准之日起30日内,将市级决算及各区、县人民政府上报备案的决算汇总,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预算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依照预算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部门和政府领导人的责任,依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对检举、揭发违反预算法律、法规行为的人进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市各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区、县级预算的监督,参照本条例施行。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